第14章 大争之世(2 / 2)

旁边的人又问:</p>

“那么李安邑这個名号,你可知道是谁?”</p>

这人思索良久,都没想到安邑有什么姓李的名人,正在羞恼之际,已经有人回答道:</p>

“李德裕世居安邑里,其父李吉甫,人称安邑李丞相。”</p>

“世兄拿这样的称呼询问,不觉太过了吗?李安邑之名,可没古籍记载。”</p>

那人却摇头道:</p>

“不然,古籍中有这个称呼。”</p>

“《唐国史补》有云:近俗以权臣所居坊呼之,李安邑最著,如爵号焉。”</p>

“如果按古人的办法尊称,今人就不仅要记住古人的姓名和字号,还要连祖籍、官职、谥号,甚至居住的里坊都要记住。”</p>

“陛下让我们直接称呼名字,其实也是德政啊!”</p>

许多人闻言点头,觉得确实如此。不说那些历史名人,许多人在称呼一些重臣时,对他们的称呼都要斟酌再三。如今皇帝让人专门写了文章,说是直接称呼姓名即可,有重名的人时可以称字。这样称呼其他人时就简单了,最多在表示尊重时,称呼对方表字。</p>

如此一来,有关称呼问题,也没有引起多少争论。但是对二十四小时制和纪元问题,人们的争论就大了。纪元的事情没有多少人敢大发议论,但是日常使用的时间,他们却自觉很有资格讨论:</p>

“子丑寅卯,辰巳午未,申酉戌亥,这十二时辰自古就在使用。”</p>

“陛下为何要因为自鸣钟,就改用二十四小时制呢?在自鸣钟上加上时辰不就好了吗?”</p>

旁边有人纠正:</p>

“不是改用,是并用。”</p>

“时辰和小时并用,也没什么不好。”</p>

还有人略显自得,取出一块精雕细琢的怀表,向周围道:</p>

“我觉得二十四小时制更方便,时辰反而麻烦,全用数字记录就好。”</p>

“比如现在,天启七年八月二十五日,十点二十分,你看有多直观!”</p>

周围人看着怀表,都是眼界大开。以前只听说用钟表计时方便,如今真正见到,才知道到底有多方便。难怪皇帝要采用二十四小时制,和传统的十二时辰制并用。</p>

更有人看着精巧的怀表,内心陷入深思。隐隐明白了皇帝在改元崇祯后,又命人制定新的纪元方法的用意:</p>

“陛下这是在告诉我们,大明已经在计时工具上落后了,必须做出改变。现在不定下二十四小时制,以后人们就会用其他的小时制。”</p>

“纪年方法同理。现在不确定新的纪元方法。以后就有人用基督纪元,记载我们先人的事情。”</p>

“所以陛下要主动变,防止西洋人用他们的纪元,冲击大明正统。”</p>

脑海中隐隐闪过“大争之世”的念头,一些人其实已经意识到,天下不再是大明独尊了。利玛窦等人传过来的西学,让很多大明的读书人,对外界有了新的认识,影响到他们的观念。</p>

皇帝制定新的纪年方法,也可以看做是为了适应变化,主动做出改变。</p></div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