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17章 朝堂官员调整(2 / 2)

“如今起复回朝,应该适当擢升。”</p>

这个人选,朱由检并不满意。文震孟名气是大,但是他只做了几个月官,如果把他直接由从六品修撰提升为正四品少卿,其他为朝廷辛辛苦苦工作的官员会怎么看?</p>try{ggauto();} catch(ex){}

所以朱由检皱着眉头,否定了这个人选,说道:</p>

“文震孟做官时间太短,起复后提升为正六品侍讲就行了,不宜过度提升。”</p>

“还有其他人选吗?”</p>

刘宗周想了一下,说道:</p>

“太学司业林焊,主持武举会试的陈仁锡,都可以适当擢迁。”</p>

朱由检知道林焊,更加知道陈仁锡。这个人是周皇后的老师,曾经向周皇后讲解《资治通鉴》。他之所以被任命为武举会试的主考官,也是出于朱由检的信任。</p>

可以说,陈仁锡和刘汉儒一样,都能称得上潜邸旧臣,未来必然会大用的。但是此人在起复时已经擢迁,不宜在短期内再度提拔,所以朱由检道:</p>

“陈仁锡朕另有他用,而且履历上不合适。”</p>

“林焊的资格倒是勉强够,但是朕想把他留在太学正风气,最好再推荐其他人。”</p>

按照林焊的履历和反抗建祠的事迹,是有资格担任太学祭酒的。朱由检对如今的太学祭酒马之骐并不满意,打算找时间把林焊换上去。</p>

所以他让刘宗周,再提出几个人选。</p>

刘宗周这时也有些无奈了,因为他想推荐的人,大多不适合这个职位。</p>

左思右想,只能把目光从翰林院官员跳出去,说道:</p>

“原任刑科给事中解学龙,按旧制可以升为少卿。”</p>

“陛下说老人老办法,这次可以按旧制提升。”</p>

朱由检对解学龙不怎么了解,询问之后,得知他曾弹劾过张我续,而且在边防、财政上颇有见地,还是从推官上升上来的,对这个人选颇为满意。说道:</p>

“解学龙列入候选,到时候在朝堂上推举。”</p>

把解学龙列入鸿胪寺少卿候选,心中已属意这个人。准备让杨景辰操纵,把他提拔上去。</p>

但是,还没等会推大典举办,就又发生了一件事,让朱由检只能召集群臣,再商量一个官位:</p>

“光禄寺卿费兆元,在任上离世。”</p>

“他的正三品承政使、要追赠为承政大臣,讣告也要在报纸上发出去。”</p>

“空出来的光禄寺卿职位,诸卿以为有谁可以担任?”</p>

费兆元的突然离世,是朱由检没有料到的。他只能让人处理费兆元的后事,同时寻找新的光禄寺卿人选。</p>

之前和刘宗周商量鸿胪寺少卿人选都那么难,朱由检这次也不在私下里商议了。直接召开处理吏部和礼部事务的常参会议,打算把光禄寺卿和鸿胪寺少卿的人选,都在会议上定下来。</p>

这两个职位的人选,按之前定的廷推法是部推。吏部和礼部的高级官员,就可以把人选推举出来。</p>

杨景辰如今署理吏部尚书,首先提出了人选,认为原任文选司郎中、加衔太常寺少卿的谢升和范景文,可以胜任此职。</p>

这两个候选人中,谢升是被东林党赵南星逼走的,范景文则是东林党。可以说,刚刚署理吏部尚书职位的杨景辰,在这次会推的候选人上非常求稳。无论那一党的人,都能找到支持对象。而且这两人都是吏部官员出身,能让吏部的官员满意。</p>

礼部尚书温体仁,比较倾向谢升。因为他此时已经和东林党不睦,需要拉拢和东林党不合的官员。再加上谢升是山东德州卫军籍,以他对皇帝的了解,应该倾向此人。</p>

不过,朱由检在光禄寺卿人选上,并无什么倾向。在董其昌、李标等人都推荐了范景文,把范景文定为正推后。朱由检任命道:</p>

“范景文起复,担任光禄寺卿。”</p>

“谢升起复,让他进京候任。”</p>

然后又让他们推举鸿胪寺少卿,在之前有所暗示的情况下,杨景辰没有辜负他的期望,操纵解学龙成为正推。</p>

总算解决了这两个空缺官位,朝堂上整体保持平稳,朱由检松了口气,看着文华殿里的官员,忽然道:</p>

“去年和今年起复的官员,多有还没上任的。”</p>

“吏部要派人催一下,明确在一定期限内没任职的官员,如果没有合理的解释,到期任命作废。”</p>

“这个期限,要参考官职的紧要性、以及距离远近。”</p>

“韩是山西人、李起元是北直隶人,这两人距离京城这么近,为何直到现在,仍旧没有上任?”</p>

官员接到任命后不上任,这是朱由检很恼火的事情。朝堂上事情这么多,他可没有闲心等待一些官员。</p>

尤其是某些官员,也不知是真心还是假意,在朝廷任命下达后,要推辞再三,才愿意接受旨意。</p>

韩和李起元便先后推辞了几次,朱由检不知道他们是养望还是什么。反正对他们没有上任,心中非常不满。</p>

尤其是韩,这个人自己不来上任,朝堂上的官员却怪罪皇帝。认为是皇帝苛待老臣,没让他担任首辅。所以有很多官员上疏,认为按照惯例,让韩担任首辅,</p>

朱由检对这些奏疏很是生气,甚至还猜测韩是在养望,想营造一种众望所归的声势。所以他特意叮嘱吏部,催促没上任的官员就任――</p>

制定一种新制度,破解眼前局面。</p>

群臣听着皇帝这番话,心中各有念头。有的人已经猜到,皇帝这条命令是针对韩,对这个迟迟没上任的大学士,已经表示不满。</p>

如果韩坚持不上任,皇帝真有可能把先前的任命作废,不再起复此人。</p>

但是韩如果因为皇帝的威胁就屁颠颠的上任,对他的威望同样是打击。</p>

可以说,现在坐蜡的是韩。皇帝用这种手段,打击他的威信。</p>

同时被提到的李起元,只是受到波及。但是他若不好好表态,同样也不好过。</p>

刑部左侍郎李若在得知此事后,当天就写了书信,让人送回家里――</p>

他和李起元是同乡,都是北直隶顺天府南和县人。如今同乡遇到事,他当然要通风报信。</p>

曾经署理过一段时间刑部尚书,李若参加过不少常参会议。知道皇帝在这种会议上,不会说没有意义的话。</p>

李起元和韩一起被皇帝点名,如果不表明态度的话,会让皇帝生气。以后他的身后名、还有李家子弟的前程,都会受到影响。</p>

出于同乡之谊,李若当然要提醒他。</p>

提醒韩的人就更多了,他们对这个东林党惟一在朝的大学士,可谓很是关心。但是同样有很多东林党人,对韩的迟迟不上任,心中怀着不满。</p>

他们在皇帝发话后纷纷写信,催促韩尽快上任。让朝中的东林党,在朝堂大事上有个代言人。</p></div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