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330章 彻查光禄寺(2 / 2)

在皇帝禁止名下、老叔等关系后,内廷宦官没有谁在明面上公然确定这些关系。但是人和人之间却总有个亲疏远近,日常往来的上下级关系,开始变得密切。</p>try{ggauto();} catch(ex){}

很多大太监现在培养继承人的方法,就是把看好的人调到身前来。以维护下属的方式,公然维护这些人。</p>

方正化被皇帝调为高时明下属,明显就成了高时明的继承人。以后高时明在宫中的关系,会由他来继承。</p>

内书堂那些还没毕业的小太监,对此怎不艳羡。</p>

但是那些大太监,却是心中警醒,觉得皇帝在提醒他们。让他们知道自己的一切都是皇帝给的,就连选择继承人,也得皇帝允许。</p>

朱由检任命了方正化,又向曹化淳道:</p>

“曹卿要辅佐各学堂的捐建,但是更重要的是《明报》事务。”</p>

“以后你就以内府监提督太监的身份,提督明报公司。”</p>

“帮助张溥把《明报》给办出来,却又不脱离掌控。”</p>

把曹化淳的身份提升为太监,成为了内廷高级宦官的一员。</p>

曹化淳激动谢恩,朱由检又对郑之惠、王之心做出封赏,把他们同样提拔到内府监,辅佐王承恩工作。</p>

尤其是《京报》的事情,王承恩会逐步退出来。他毕竟是内府监掌印,不可能长期负责某个下属机构。朱由检让他选择人,接掌报刊行业。</p>

在朱由检安排这些事情的同时,光禄寺的弊案,已经发酵起来。</p>

光禄寺账目有问题,这是所有官员心照不宣的事,他们对这件事,根本没有意外。</p>

但是让很多官员没想到的是,光禄寺竟如此大胆,在皇帝明确废除佥商采买后,还在变相实行。</p>

这让他们知道,光禄寺已经在劫难逃。皇帝就是为了维护自己的威信,也要把光禄寺杀鸡给猴看。</p>

周延儒看着报纸上的文章,自己都不敢相信光禄寺存在这么多弊端。对所谓佥商采买的事情,根本就不知情。</p>

如果早知道底下人胆子这么大,他一定不会帮这些人说话,向商务司建议光禄寺自行采购。</p>

如今,他是被这件事栽在沟里了。他已经能够想到,皇帝会如何暴怒。</p>

在薛凤翔从宫中走出,传出他回升为工部尚书、皇帝要任命工部左侍郎专门负责商务司的消息后,周延儒更是明白,这是受光禄寺的牵连――</p>

被牵连的尚且如此,他这个光禄寺的负责人,又会是什么下场?</p>

慌得他急忙到处求人,想找人在皇帝面前说好话。但是在温体仁等人都闭门不见后,周延儒已经认识到,自己被官场抛弃:</p>

『这可怎么办啊?』</p>

『难道真要向温体仁所说,主动申报财产?』</p>

想到温体仁的这个提议,还有他现在的闭门不见,周延儒恨得牙痒痒,知道这个上司在坑害自己。</p>

但是他现在是人憎狗厌,谁都不想搭理。除了这条路外,似乎别无他选:</p>

『等等,再等等!』</p>

『说不定会有转机!』</p>

自己安慰自己,周延儒打算以拖待变。</p>

反正大明的官员做事很慢,按照他的印象,查一件案子至少需要几个月。</p>

皇帝不可能在没有确凿证据的情况下,无端处置自己。</p>

不过,让周延儒没想到的是,朱由检有意把这件事当典型,把光禄寺从上到下整一遍。所以就在次日,都察院、大理寺、刑部这三法司,还有锦衣卫、内府监这两个内廷衙门,以及从各报社选来的舆论监督员,就齐聚在光禄寺,开始清理账目、清查库存。</p>

清理账目的事情,自然有账房老手负责。大部分舆论监督员,在监督清查库存。张溥作为皇帝钦点的舆论监督员,虽然《明报》一张报纸没发,还是以《明报》主编的名义,前来参与此事。</p>

想到皇帝对自己的嘱咐,以及推广科学的要求,张溥大声说道:</p>

“以石测量粮食,多有不明之处。”</p>

“诸位谁能说清,一石有多少斤?”</p>

大理寺少卿周家椿道:</p>

“古制一石四钧、一钧三十斤,所以一石就是一百二十斤。”</p>

“宋人沈括曾说:凡石者,以九十二斤半为法。”</p>

“不过到了本朝,仍是取一百二十斤。”</p>

张溥见到有官员接话,当即继续大声道:</p>

“古制的斤、宋制的斤,和现在的斤是一样吗?”</p>

“一石粮食的重量,又都是一百二十斤吗?”</p>

“不把这个问题搞清楚,是无法清查库存的。”</p>

“说不定就有人鱼目混珠,企图滥竽充数。”</p>

说着,他伸手抓出一把大米,又抓出一把稻谷,说道:</p>

“你们看,同样的一石粮食,能够混为一谈吗?”</p>

“未脱壳的稻谷,和脱壳的大米,重量能一样吗?”</p>

听着张溥的侃侃而谈,一些官员开始不耐。负责提起公诉的都察院佥都御史杨所修道:</p>

“张生有话直说,把你的办法提出来!”</p>

张溥不再卖关子,说道:</p>

“当按陛下定的公制,清查这些粮食。”</p>

“按照公制,一立方米是一千升,一石则是十斗,一斗则是十升。”</p>

“所以石是容量单位,它是指一百升。”</p>

“和所谓的重量无关,重量要另外算。”</p>

众人闻言皱眉,觉得是脱裤子放屁,纯粹多此一举。称量一次也就罢了,难道还要按张溥所说,容量和重量分别称一遍。</p>

一些官员已经觉得,张溥这是在无理取闹。皇帝安排的什么舆论监督员,纯粹是异想天开。</p>

但是张溥却无视这些人目光,继续侃侃而谈:</p>

“粮食重量如何,要按不同的种类算。”</p>

“同样体积的粮食,重量有可能相差甚远。”</p>

“学生曾经测算过,一石稻谷的重量,大约在八十到一百斤;一石大米的重量,则在一百二十斤到一百四十斤。”</p>

“这个容积和重量的关系,学生称为容重。容重数字越高,粮食质量越好。”</p>

“白粮是上供给御用的最顶级的粮食,不说按最高标准,也要按中上标准来!”</p>

正式按皇帝的指点,提出了容重这个概念。并且要求把白粮,按照高标准来――</p>

达不到这个标准的,自然是光禄寺官员在以次充好,想要鱼目混珠,逃避朝廷问罪。</p>

科学的禾斗之学概念,被张溥在这个场合提出来。</p></div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