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一百三十四章:文人悲剧(2 / 2)

文天祥与贾似道的恩怨由来已久,文天祥生于1236年,宋理宗宝祐四年(1256年),二十一岁的文天祥中进士第一,成为状元。一度掌理军器监兼权直学士院,却因直言斥责宦官董宋臣,讥讽权相贾似道而遭到贬斥,数度沉浮。</p>

去年,文天祥被前宰相江万里举荐,起用为提点荆湖南路刑狱使。了解到襄阳被围困之事,越过宰相贾似道,向宋度宗上书。宋度宗追问贾似道,贾似道仍然隐瞒真相,说:“蒙古兵已经退去,这是谁造的谣?”度宗没说实话,只是回答是一个宫女告诉他的,贾似道便将那宫女勒死。</p>

但贾似道耳目众多,之后调查,发现是文天祥所奏,更加怀恨在心。</p>

今年,蒙古改元,各番邦国朝贺。原本作为交战国的南宋不必遣使祝贺,但贾似道以“和为贵”的理由说服度宗,而派出的使团正使,便是文天祥。</p>

之所以如此操作,与贾似道一桩隐秘有关。</p>

1258年,贾似道在鄂州秘密向忽必烈请和,以纳贡称臣的条件换取对方的退兵。但后来忽必烈成为蒙古大汗后,便派出他的心腹重臣郝经出使南宋要求兑现承诺,贾似道担心自己的秘密被朝廷所知,便半路拦截并囚禁郝经十余年。引得忽必烈大怒伐宋。</p>

在贾似道想来,自己如此不仁,忽必烈一定会对南宋使者同等对待,那文天祥这个政敌就会被借刀杀人干掉。</p>

但忽必烈却在宰相刘秉忠建议下,并未杀人,反而是将贾似道与蒙古媾和的协议抄录,让文天祥带回临安。</p>

恰逢刘秉忠以病重为由告老还乡,便和文天祥一起南下,抵达邢州顺德府。</p>

刘秉忠生于1216年,比文天祥大了二十岁。老家便是邢州,他出身于金国汉族官宦之家,自幼聪颖,十三岁时入都元帅府为质子,1233年,他十七岁时出任邢州节度府令史。1234年金国灭亡后,弃官隐居,先是加入全真教当了几年道士游历天下,然后在邢州天宁寺出家为僧,法号子聪。</p>

1242年,25的岁的忽必烈遇到26岁的僧人子聪,两人一见如故,从此刘秉忠恢复本名,以布衣身份参预军政要务,成为忽必烈的谋主,并为其讲解三纲五常、正心诚意之说和儒家治国平天下之道。</p>

1251年,蒙古第三任大汗贵由死后,刘秉忠为忽必烈谋划争位,第一步便是让他全力支持自己的哥哥蒙哥成为大汗,果然,蒙哥继位后,投桃报李,任命弟弟忽必烈总领漠南汉地军事,拿到了整个淮河以北的中原统治权,建立金莲川幕府。</p>

刘秉忠却向忽必烈呈上《万言书》,建议不能用蒙古部落之法治理中原,当以儒治国。并针对当时的情况提出以文治结束战争导致的混乱局面,发展经济,壮大实力。忽必烈让刘秉忠的家乡邢州作为改革试点,刘秉忠亲至邢州,举荐大量汉人知识学子出仕,官员们到任后,以刘秉忠的儒治为总方针,加大力度整顿吏治,劝课农桑,对归乡的农民给予经济补偿;发展冶铁业,带动当地经济。经过两年的治理,邢州经济恢复,面貌全新,百姓安居乐业。</p>

忽必烈由此对儒治有了全新的认识,开始在中原各地推广以儒治国。他所举荐的汉人文臣张文谦、张易、王恂、郭守敬纷纷得到重用。</p>

1260年,忽必烈即帝位,刘秉忠全力辅佐,并提出建议,王者之师,有征无战,当一视同仁,不可嗜杀。忽必烈听从劝告,逐渐改变了本族掠地屠城的旧习。</p>

刘秉忠还依循中原王朝旧制的总方向,着手制定各项制度。从中央到地方,一套完整规范的封建国家机构和官僚体系逐步建立,直到1271年底,蒙古改元,彻底转变成为了以中原为正统的大元朝。</p>

1272年,元朝正式建立后,刘秉忠却和忽必烈关于是否灭宋发生了争吵,最后刘秉忠提出告老还乡,回家为僧,被他举荐的汉人文臣张文谦接替了他的职位。</p>

“履善,你可知文人最大的悲剧是什么?”</p>

履善正是文天祥的字。</p>

“仲晦先生请赐教。”</p>

文天祥对于救了自己一命,又颇有文风的前辈很敬重,两人一路南下攀谈,已有相逢恨晚之感。</p>

“生不逢时,命不由己。”</p>

刘秉忠长叹一声。身为汉家儒生,谁不想济世救民,成就一番千秋伟业。但出身便是番邦子民,所能效忠的不是金国女真,便是蒙古鞑子,一身所学施展,是对是错,千秋功过,唯有后人评说了。</p>

“半纸功名满地愁,都教白了少年头。</p>

早应未拜曹参相,终不当封李广侯。</p>

曲水乱山红树晚,西风残照白云秋。</p>

归鸦一片投林去,自笑劳生未解休。</p>

去休,去休!”</p></div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