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148章 材料实验室(1 / 2)

或许西方科学还没有完全进入大金这块土地,但是有识之士都会有取经于异国的想法,了解一下外国与大金的差异之处。而这种位于科学界殿堂级的机构,当然也进入了众人视野。</p>

深入了解后,大家得到了一个共同的想法。一言以蔽之,很花钱。说得通透一点,那就像个无底洞,花起来没边,还不见得会有收获的那种地儿。</p>

大金虽说有不少留洋回来的人士,但这些人光是在基础建设上追赶外国最先进的水平,就已经穷究毕生之力而不可得了,哪还有时间精力搞实验室。</p>

也不是没有那种学了西学,希望在学校中传道授业的人,物理、化学等实验科学领域的也有。但他们的实验条件放到国外,连条狗都招不来,更不用说招国外的研究生、教授了。</p>

在万般皆下品,唯有读书高的固有观念影响下,今日大金的学术主流还是四书五经等可考科举,入朝廷为官的学问。</p>

科学,在老一辈人的眼中,与工匠、杂耍无异。哪怕经历了一场几乎要亡国的战争,吃够了科技落后的苦头也一样。</p>

大金的科学,就是在这种环境下艰难前行。纵使经过一场大战,有不少留洋子弟被迫归国,却也没有几个人重拾那些最前端的知识。实在是没有那个环境呀。</p>

所以在最初林文理向苏涣等人报告的计划中,材料实验室只有提过一嘴。也曾说过这是相当重要的机构,就是没有在计划中安排某个具体的时间点启动。</p>

倒不是说担心苏涣这位大儒不够开明。以他的所作所为,要是搁一百年前,那可不是一句离经叛道能了事的。别说尊他为大儒了,就是跟儒字沾上边,都有一堆名宿耆老羞与为伍。</p>

而是在这个资源紧张的战后,且是钢铁厂重建的重要时刻,是否有必要将有限的资源分配到实验室上?</p>

还有相当重要的一个问题,谁来主持?</p>

对于前者,或许在其他穿越众眼中十分重要,砸锅卖铁也要搞起。</p>

但对林文理这个二穿人士,说得谦虚一点,未来五十年的科技发展都在他胸中。搞一个实验室,不过是用来取信于其他人,证明他能做到某技术,放心将其规模化、商业化而已。</p>

这也是为什么,高炉出铁水,炼钢炉出钢水,林文理都信心满满,直接推进下一个步骤。因为出来的铁水与钢水是不是合格产品,他都了然于胸。</p>

相较之下,苏涣这位厂长却有些心虚了。他不像林文理这么有自信。一方面是因为他没有林文理那些知识和经历支持;另一方面他和这个男人认识也不到三个月,还没到无条件信任的程度。</p>

至于谁来主持,这个问题就更为操蛋了。</p>

可以想象,在林文理掌管下的实验室,终究会沦为一个验证机构,而不是追求最前沿的学术单位。</p>

那些留洋归国的大佬们,谁没点心气,会甘于人下做一个傀儡。</p>

至于大金内部的聪明才智之士,这些人搞不好连科学的科,开头的那一撇都还没搞明白。</p>

招这样的人建立实验室,林文理还不如招学龄前的娃娃,从头培养起。反正都要手把手的教,从1+1开始讲起。</p>

然后实验室的性质,注定了林文理很难像一厂二矿那样,给每个岗位订一套操作规范。</p>

后者基本上只要设备不更新,技术不进步,那套东西可以用一辈子。只要带个开头,等底下的人手熟之后,就可以放养了。</p>

实验室的实验过程是枯燥的、重复性的,这是在用试误法进行大量相似实验的前提下,才会有的状况。</p>

林文理主持的实验室,必然是一路验证通关,把各式各样的先进前沿技术——在他眼中就只是落后的旧玩意儿,——用最短的时间落于纸面。把未来五十年要走的路,五年走完不是问题。</p>

但是这会占用林文理的全部时间,且这么做也没有意义。得要有配套的产业,能将实验室技术实际应用、商业化,这才有意义。</p>

否则那就只是头重脚轻的猛冲。因此摔倒事小,倒地之后被人割了头,拿到其他地方匹配强健的身体事大。</p>

假如大金真有那么一个先进的实验室,猜一猜那些’盟友’会是怎样的态度?</p>

这也是林文理空有满腹知识,却没有想过拿出来与人分享的原因。</p>

就好像人们老爱说,古代四大发明全在我家。结果一个个成为回力镖,全打进家里来。儿子打老子,孙子打爷爷,不管怎么编排,也没见那些外国佬打得小力点。</p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