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四十三章 第一次朝议(2 / 2)

而刘闳又正是“如日中天”的时候,就算要召也应该召刘闳不是?</p>

所以这次召他朝议又是什么意思?</p>try{ggauto();} catch(ex){}

“常黄门,可知我父皇这次朝议所为何事?”</p>

今天传诏的人也不是苏文,而是上一次扮做行商前去探查治水事宜的常融。</p>

“奴婢也不好说,殿下去了就知道了。”</p>

常融与刘据可没什么私交,还出于某些私心随时想着挑拨他与天子之间的关系,自然不会给他什么有用的消息。</p>

刘据在史书中也对这个常融有些了解,知道他怀了什么心思。</p>

不过想到上回给了苏文动力之后反倒起了反作用,这次也就没有为难常融,只是笑了笑,道:</p>

“既然如此,常黄门慢走,我就不送了。”</p>

“奴婢告退。”</p>

如此走出博望苑大门后,常融才回头看了一眼门上的牌匾,露出一脸的讪笑:</p>

“呵呵,难道我会告诉你陛下这次朝议是想议出封禅大典的礼仪章程,好教你提前有所准备么?”</p>

“你是太子,等到了朝议时,陛下必先唤你问话。”</p>

“这可是陛下第一次召你参与朝议。”</p>

“彼时你若哑然失言,非但被满朝文武和儒生看了笑话,陛下心中也只会对你更加厌恶,瞧好吧。”</p>

……</p>

次日一早,宣室殿。</p>

刘据一身朝服,手捧一块空白笏板跽坐于右侧首位。</p>

下首是以丞相赵周为代表的一众文臣儒士。</p>

齐王刘闳果然也被召来了,他跽坐于大殿左侧首位。</p>

下首则是以大将军卫青为代表的一众勋贵武侯。</p>

至于刘彻养的那些方士,他们本身没有实际官职,没有参加朝议的资格。</p>

这点刘彻心中还是有分寸的,不会轻易因此破坏了祖制。</p>

再者说来,若非那些方士给不出他想要的答案,他也没有必要特意召开这次有别于早朝的朝议。</p>

朝议开始之前,苏文率先自偏门进入殿内,大声宣读刘彻的夸己诏。</p>

诏书很长,几乎从刘彻掌控朝纲开始,一直说到最近的毁堤淹田,列举了他在位期间的各种丰功伟绩。</p>

总结下来其实就一句话:</p>

“朕的功绩已堪比黄帝,最近的种种吉象也已表明,朕是时候举办封禅大典报功于天地了!”</p>

听完这封夸己诏,刘据瞬间就没了早起的起床气。</p>

这算不算又是个机会?</p>

刘彻虽是千年难得一遇的雄主没错,刘据也承认这位父皇的确有封禅的资格。</p>

但如果自此之后,就开始一年祭天,一年祭地,一年祭五畤,三年转一圈,五年封一次禅,还不定时且不间断的东海访仙和全国巡游,耗费难以计数……</p>

那就绝对可以说是祸国殃民了好么?</p>

而刘据无比确定的是,刘彻在这次封禅之后就是这么干的……</p>

这也正是他在博望苑时劝阻刘彻举办封禅大殿的另外一个主要原因。</p>

他就喜欢干这种既能成就小我,又能造福大我的事情。</p>

只不过这次与上次不同,这次可是满朝文武齐聚一堂的朝议。</p>

刘据实在不太确定,在这种场合中让刘彻下不来台的话,会不会在被废掉太子之位的同时,死的很有节奏感?</p>

与此同时。</p>

宣室殿一隅,董仲舒正抱着一个装有简牍的木盒,既激动又感激的望向刘据脊背:</p>

“殿下,你可真是料事如神啊!”</p>

“老臣才补齐了楹鼓大礼的礼仪章程,陛下就举行朝议商议此事,这不巧了么这不是?”</p>

“此前多亏了殿下提醒,否则老臣怎有机会立下如此大功?”</p>

“请殿下放心,老臣已经在书中署上了殿下的名讳,还特意放在了老臣的名字之前……”</p>

“想不到吧?”</p>

“老臣自多年前险遭陛下斩首之后,在野这二十余年也并非毫无长进,这些粗浅的官场之道,老臣多少还是悟出了一些。”</p></div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