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67章 去火星的计划(2 / 2)

关于月球基地这件事,我本人没有太多登月的执念,在我看来,去火星是有价值的,毕竟随着技术的进步,我们是有可能改造火星,让它变得适合人类生存。</p>

但是像月球这种地方,它的定义就是纯粹的资源星。</p>

按照星球的基本情况,我们可以分成资源星、宜居星。</p>

资源星的话,让人上去成本高,性价比低,没有太大必要。</p>

如果单纯上去个一两次,倒是可以,如果要让人长期在上面生活工作,那不如用机器人。</p>

无论是采矿、基地建设,这些都可以通过高度标准化的设计,来让机器人去完成。”</p>

“师弟,我发现你和其他人很不一样的地方在于,对于很多事情都有自己的看法。</p>

不会说别人做了什么事,我也要做。</p>

其实大家还蛮想看到华国人登月的。</p>

或者说几乎全世界在航天领域有科研投入的国家,都有一个登陆月球的计划。哪怕像阿美利肯这样已经登过月的,都需要再次登月来证明自己的实力。</p>

只是根据国家在航天方面的实力,来制定他们的登月时间点,实力强的时间近一些,实力弱的,时间远一些。</p>

最远的好像制定的计划是2050年了。</p>

反而你没有这种执念。”</p>

“在这点上我和马斯克有点像,我们都是从实用主义的角度出发。</p>

登月的好处有限,性价比没有那么高。</p>

而且真的要起到一个宣传作用,证明光甲航天的实力,登陆火星效果会更好。</p>

而且从长远来看,相当于我们现在就在为一百年后的人类寻找新的栖息地。</p>

从现在开始探索在火星构建基地,让人类提前适应那里的环境,了解火星适宜生存的程度,做一些星球改造实验。</p>

比如说把一些植物、菌群带到火星上去。</p>

这个的话,短期来看没有收益,但从长期来看,早晚要做,当然越早越好。</p>

而月球,哪怕我们现在在上面搭建适合人居住的基地,一百年后它也依然不适合人居住。</p>

所以我们做的事情,要么现在有意义,要么未来有意义。</p>

而且我觉得很有可能,我们去了火星,其他国家都还没有去月球。</p>

更有可能的是,当我们去了火星之后,大家去月球的热情一下就减弱了,因为我们已经把整个标准拔得太高,很多国家会失去动力。</p>

你去了月球又怎么样?华国都已经去了火星。”陈元光显然是对复合火箭寄予了厚望。</p>

“我很期待看到那一天的到来。</p>

师弟,我很好奇,在有生之年,像我这样的普通人有没有可能去火星?”雷君问,如果出钱能去的话,他是愿意去的。</p>

陈元光说:“当然,别说有生之年,应该五年内,我们就能够把普通人送去火星了。</p>

师兄,你前年的时候不是拍了一个漂移的视频吗?</p>

你亲自开着小米汽车漂移,当时给我留下了挺深的印象。</p>

林甲不是在搞一个叫Space的品牌么?</p>

虽说现在车还没造出来,但是一直在推进。</p>

等时机成熟之后,我们是打算带着一辆改造好的Space去火星,然后在火星上漂移飙车,拍一个宣传广告。</p>

不过唯一有点遗憾的是,大家肯定都不会让我去,林甲估计也不敢去,到时候可能还要找赛车手合作。”</p>

雷君眼睛在发光,如果他能带着改造好的小米汽车去火星飙车,那绝对会是最好的宣传广告。</p>

“师弟,师兄不怕,我能去,到时候我帮你们的Space代言,唯一的要求就是也得让我带一辆小米汽车去。”雷君说。</p>

“发射成本有点高。”陈元光说。</p>

“贵没事,我们别的没有,就是有钱,钱能解决的问题都不是问题。”雷君马上说。</p>

“到时候我们肯定提供类似服务,小米汽车想来的话,只要愿意给钱就行,这本身也是未来光甲航天的业务之一。</p>

不过Space倒是不用麻烦你,我和马斯克聊过,他的意思是他亲自上,到时候他去拍宣传片。”陈元光说。</p>

像这种装逼时刻,陈元光是非常想自己亲自上的。</p>

就怕去了回不来,或者到半空中被老美的导弹给打下来。</p>

万一老美这么丧心病狂,所以只能把装逼的机会留给马斯克了。</p>

雷君听完之后,反而有些失落,如果是个企业就能搞,那这就没意思了。</p>

大家都拍,装逼效果瞬间减一半。</p>

“师弟,你预计光甲航天什么时候能去火星?”雷君问。</p>

陈元光想了想:“就在这三年吧,三年内。</p>

今年复合动力火箭研发成功,明年进行两次模拟,把机器人送上火星,后年送真人上去。</p>

然后从大后年开始建造火星基地。</p>

我是这样计划的。”</p>

“我以为要十年,结果五年都不用,科技进展真的太快了。</p>

之前我总觉得科技进展放缓了一样,从20年之后,我感觉科技的进展好像又被按上了加速度。</p>

其中师弟你是非常重要的因素。无论是常温超导还是拓扑半金属,在真正问世以前,都感觉离我们非常遥远一样。”雷君接着说道。</p>

陈元光解释道:“实际上你说的这两个,都经过了科研人员数十年的研究,是非常成熟的概念。</p>

哪怕拓扑半金属,也有个二十多年历史了,从提出到现在,中间也有不少企业做过尝试。</p>

就和我之前接受采访说的那样,我们本质上还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。”</p>

雷君感慨道:“我明白,我们也在做基于拓扑半金属的芯片研发,这就跟核聚变一样,有很长的历史,但提起来还要五十年。</p>

之前现实和预计总是有差距,师弟你直接把差距给抹掉了。”</p></div>