第89章 真正的文治武功,一僧一道一太监【求追读】(2 / 2)

刘宽想了想,道:“就是将经史子集,以及天文、地理、阴阳、医卜、佛道及各种技艺之书都进行校对、整编,汇于一部,以方便文化传承,彰显文治之功。”</p>

朱元璋眼睛一亮,道:“听着倒是不错。”</p>

同时心想:咱回头或许可以弄个洪武大典。</p>

刘宽则接着道:“还有件事在后世很著名,那就是派太监郑和率领船队六下西洋。”</p>

“六下西洋?”朱元璋听了好奇,“老四为何这么做?莫非他那时已知晓了澳洲、美洲,有意移民新大陆?”</p>

刘宽没想到朱元璋想法如此天马行空,一时间竟不知如何接话了。</p>

犹豫了下,他还是据实道:“陛下,后世关于永乐派郑和下西洋的原因存在争议,有人说是为了寻找逃亡海外的建文帝。”</p>

“也有人说或是为了剿灭前元在南洋的残余势力;还有说是为了给朝廷搜刮金银财宝,以充作北征钱粮的。”</p>

“但不论其真实目的为何,郑和下西洋都大大宣扬了大明国威。”</p>

“另外,其次下西洋也令大明的造船业变得更为繁荣,航海技术也得到提高。”</p>

“据后世史料记载,郑和船队最远甚至抵达了非洲东海岸,这无疑说明,哪怕是没有微臣帮助,大明也拥有开辟通往非洲乃至欧洲航线的能力!”</p>

听刘宽转述了后世对下西洋的赞赏之语,朱元璋莫名开心,不禁露出笑容。</p>

但他口中却道:“以咱对老四的了解,他派人下西洋多半没安好心思,不是想搜刮钱财,就是为了寻找允炆,甚至二者兼有之。”</p>

“不过如你所言,此举确实是大大宣扬了我大明国威。美中不足的是,只到了非洲,没到达那西夷所在的欧洲。”</p>

御陛之后,朱棣听到老朱这番话,不禁满脸冤枉。</p>

他看向朱标,想要解释什么,却又不知如何解释。</p>

好在朱标正笑盈盈地看着他,并不像生气的样子···</p>

朱元璋道:“这郑和能六次率领船队下西洋,应该是个有能力的,虽是宦官,却也可以找来协助建设水师?你可知此人现在何处?”</p>

刘宽道:“回陛下,郑和原姓马,此时应该还是个孩子,据说是在朝廷平定云南时为军队所掳,遂进宫成了宦官。”</p>

“至于其何时被调入燕王府中,微臣便不知道了。”</p>

听此,朱元璋皱了皱眉,道:“倒是可以让傅友德、沐英、蓝玉他们留意一番,别让这人再受腐刑做了宦官。”</p>

刘宽听了心中一动,当即赞道:“陛下圣明,此人若非残缺之躯,或可培养为水师名将,取得比后世历史上更大的成就。”</p>

朱元璋笑了笑,又问:“永乐时可还有其他名臣?”</p>

闻言,刘宽倒是想起两个人,于是道:“燕王靖难夺取天下的过程中,曾有一僧一道两位重要谋士。”</p>

“一僧法号道衍,熟读儒释道三家典籍,擅长谋略,算是燕王靖难的谋主,后来得赐俗名姚广孝,民间则又称之为黑衣宰相,此时应在天界寺中。”</p>

“一道名为袁珙,据说精于识人、相面,在前元时便颇为有名,靖难之后被任命为太常寺卿。此人如今在何处,微臣便不知道了。”</p>

朱元璋听了点头,“既知法号、姓名,咱会派人找这两人的。可还有别的人?”</p>

刘宽为难道:“剩余的微臣只记得几个武将名字,如:张玉、张辅、朱能、丘福?”</p>

“没了?”朱元璋问。</p>

“陛下恕罪,微臣只记得这个几个名字,其中张玉、张辅似乎是父子,丘福其名是否有误也不确定。”</p>

朱元璋有些失望——刘宽所说这四个人没一个他认识的,只怕如今都是籍籍无名之辈,想要找到并不容易。</p>

回过神,他便道:“行了,今日便讲到这里,你退下吧。”</p>

“是,微臣告退。”</p>

刘宽退出奉先殿后,朱标、朱棣便从御陛后走了出来。</p>

朱棣往御陛方向一抬头,便见朱元璋正面无表情地看着他,</p>

“设内阁、东厂,削藩、迁都,五征漠北,取安南、征缅甸,六下西洋,老四,你做的好大事呀。”</p></div>